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看新】看新质生产力的新布局



开栏的话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媒体矩阵推出“两会看新”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相聚春天里,同心绘新图。重点关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转型促生新动力、深化改革注入新动能、扩大开放瞄准新突破、民营经济绽放新活力、扩大内需激发新潜能、区域协调形成新格局、民生亮点照进新生活等8个方面,敬请期待。


向新向智向未来

新质生产力布局图徐徐展开

阳春三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都被视为政策制定、产业投资等方面的风向标,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的热词新词,备受各界关注,如2017年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2018年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的“碳达峰碳中和”……而今年的热词,当属“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贯穿全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一幅围绕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新质生产力布局图正徐徐展开。01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与过去单纯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同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强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特别是注重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因此,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对此深有体会。

王彩云告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坐落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乳业国创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京、上海、黑龙江哈尔滨共部署建立了四大研发中心,并建设了三大支持平台,为新技术孵化保驾护航。乳业国创中心集聚了10名院士、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他们深入到产业全链,在牧草种植、奶牛繁育、奶牛养殖、乳品加工、营养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攻克了多个行业发展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我们必须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提升全链数智化水平、加快绿色转型,以人才发展为支撑,为乳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王彩云对记者说。02数实融合拓展新赛道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密切关联,在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告诉记者,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传统行业的科技创新靠的是产业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高峰和本质最终是智能化,只有通过智能化才能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大模型解决的就是自动化的一部分,所以用大模型来驱动业务本身就是在打造新质生产力。”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企业场景红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周鸿祎认为,2024年,中国发展大模型的关键是抓住场景红利,中国最大的机会是将大模型向产业化、行业化、垂直化,深度定制方向发展,这也将成为中国在全球大模型竞争格局中的一条突破路径。

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国内发布的大模型已经多达238个,超过40款AI大模型产品获得了备案审批,大模型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而在开发大模型的诸多企业中不乏传统企业的身影。例如,以家电业务起家的美的集团,在今年2月,其研发的“美言”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四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标志着该模型能够正式上线提供服务。

在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看来,家电企业在生成式AI的垂直行业模型研发、业务应用探索与落地,以及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质’的不同,体现在其更为自动、智能、高效、环保。”钟铮告诉记者,效率是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法宝,效率优势也是美的持续在打造的核心竞争力,美的过去十年投入超过170亿元用于数字化,过去五年投入50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每万人机器人保有量超过了700台。

钟铮认为,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有效带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快渗透融入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推动研发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等加速重构,大幅提升了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关键指标。03迎来突破发展期“新质生产力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汉权认为,应从供需两侧发力,培育更多的新产业、新模式,形成新动能。具体而言,从供给侧看,应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涌现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快推动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渗透扩散,形成新产品新服务;在需求侧,应发挥我国超大规模需求的市场优势,打造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国内市场。

如今,新质生产力正迎来突破性发展时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在钟铮看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供给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主要表现为系统解决方案攻关面临制造知识、工业机理方面的体系空白,存在核心软件、关键装备等方面的短板制约,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原理性、引领性的技术方案突破困难等。二是应用推广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向重点行业、区域推广现有应用标杆成果时,面临企业能力不足、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筹措困难等挑战,面向未来制造模式的探索仍然不够。三是标准体系建设尚需加力,主要表现为现有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标准仍存在缺失或适应性不强,企业应用标准的意愿不强,标准国际化程度不高等。

实际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带来的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黄汉权就表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特别是通过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化等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同时,应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